崇祯死后有一位抗清猛将仍在抵制清军他是谁?
- 2016-10-21 06:30:21
- 1486
崇祯殉国后,相继出现了“弘光”、“鲁监国”、“隆武”、“绍武、“永历”等南明政权,仅一年多的时间,在清廷的重兵打击下,这些政权纷纷败亡 。
公元1646年年底,南明仅存一帝(永历帝)一王(鲁王朱以海)进行抗清斗争。郑芝龙长子郑成功不耻于父亲投靠满清的卑劣行径,毅然出走,他在福建沿海一带招兵买马,于公元1647年,一月,在小金门(今金门县烈屿乡)以“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”(爵位、姓氏皆为隆武帝所赐)之名誓师反清。
虽然一度有了李自成余部的大顺军的帮助,抗清形势有了好转,但是在清廷的打击下,原先反正的各路势力也纷纷败亡。金声桓、何腾蛟、李成栋等归明将领先后壮烈殉国历_史_网。有利局面转瞬化为乌有,永历政权再度陷入困境。
无奈之下,永历帝只得派人联络张献忠的大西军余部,本文的故事自此开始!
张献忠在西充(今四川南充治下)凤凰山被清军射杀后,所部伤亡惨重。麾下四将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和艾能奇收拢余部,转战西南之地,后在贵阳召开会议决定此后的出路和策略。
孙可望主张向两广一带山区进军,如遇不测,可寻机出海推荐 。而李定国则坚决反对,他慷慨陈词:“当前清军大举进攻,闯王血溅九宫山,老万岁中箭身亡,我们与清军有不共戴天之仇。当务之急,只有联明抗清才是唯一出路,否则只有死路一条!”
只想偏安的孙可望对其建议无动于衷,性格刚烈的李定国当下表示如果亡命南海的话,不如现在就自杀,随即拔剑准备自刎。在场众将见其决心已定,纷纷跪倒在地,表示拥护联明抗清的建议,孙眼见孤掌难鸣,只得改口同意其建议,不过自此两人嫌隙已生。
应明黔国公沐天波的邀请,大西军开赴云南帮其平乱,随后很快稳定了云南的局势nyq。李定国等人在云南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生产、与民生息的政策,受到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大力拥护,军队人数猛烈增长,达到二十万人,并增加了新式兵种——象队。
接到永历帝的联合抗清的邀请后,权欲过盛的孙可望乘机提出请封“秦王”的要求,为了实现“联明抗清”的愿望,李定国只得保持沉默。不过永历帝断然拒绝了孙可望的无礼请求,联盟的策略暂时被搁置,恼羞成怒的孙可望不久自称“秦王”,拒绝接受永历帝的所有诏令。
此后,孙可望率军进入贵州,留李定国驻守云南;眼见抗清形势愈加严峻,永历帝只得再次遣使联络孙可望,表面与其虚与委蛇的孙可望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,私下派出精兵奔赴永历帝驻跸的南宁,杀害五位辅政大臣,并且逼迫永历帝册封其为“秦王”NMqi。
清军步步逼近,不久攻下了南宁,永历帝在孙可望的接应下避往贵州安龙所,并允诺一应军事,孙可望均可以先斩后奏,自此,大西军与永历政权的联合抗清战线才宣告建立。
为了彻底消灭南明政权,清廷实施两路夹击战略:命定南王孔有德兵出河池,进攻贵州;命平西王吴三桂兵出叙州(今四川宜昌),进攻川南。